文学沙龙
陪伴父母的感悟
2021-4-8 18:1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41| 评论: 0|原作者: 何启龙|来自: 扬州日报区域新闻
今年老爸90岁,老妈86岁。老爸身体尚可,思维清晰且无重大疾病;老妈身体欠佳,反应趋缓且有慢性疾病。因我们兄妹四家均落户在扬州,父母居住在老家宝应,往年,二老均是在我们兄妹家轮流居住。今年8月份,自我伯父病逝后,二老遂产生在自己老家养老的想法。他们认为,只有在老家,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老俩口相依相伴,这才是自己的家,而在儿女家居住,都是作客且“不自如”。为尽量满足父母的需求,我们兄妹四人商量后决定:一是找一个能照顾父母日常生活的保姆,二是我们兄妹轮流住在父母家,陪伴二老。二老听后,顿时露出欣慰的笑容。我想,这大概就是他们心中追求的最佳养老方式吧。 时间过得真快,我住在老家,和父母已有一个月的朝夕相伴,陪伴过程,颇有些新的感悟和启示: 尽量维系好老人与保姆的关系,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家政氛围。找保姆,其目的是照顾父母的日常生活,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但他们和保姆之间,毕竟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相互是陌生的,都需要有一个熟悉、理解、包容、融洽的过程。保姆初到我家时,父母也曾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般都是好言相劝,首先,做好父母的工作,让他们有一个平等待人的心态;其次,对保姆须保持语气平和的姿态,进行入情入理的沟通,达到双方平等交流、认同;同时,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尽量自己动手,以减少保姆的负担。这样,大家以平常心相待,关系自然就融洽许多。现在保姆不仅主动找事做,还时不时的从家里带来一些自己长的蔬菜,自己腌制的咸菜、辣酱之类的食物,带给老人品尝。 尽量读懂老人的内心,努力把好事办好。父母家的阳台,过去一直堆放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老妈很早就想把它清理干净,以便平日里可以坐在阳台上,看看报纸、晒晒太阳、喝喝茶,但就是做不通老爸的工作。我来后,老妈跟我说了她的想法,我表示赞同和支持。在我的劝说下,特别是在老妈的“死缠烂打”下,老爸不得不勉强同意。在清理阳台过程中,我们不仅把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给扔了,还将搁置在阳台上的几盆君子兰、蟹爪兰、兰花送给了楼下的伯母。阳台是干净清爽了,但老爸的脸上却“乌云密布”了,他紧绷着脸,半晌不说话。看到老爸不开心的样子,我立即到花市,买了一盆红掌回家,可仍不见老爸脸上转晴。这时保姆阿姨说:“平时老太爷经常对花浇浇水,用抹布擦擦叶子,现在你们让他没事做了。”阿姨的话提醒了我,这不是老爸乱生气,更不是他吝啬,而是他多年来一直默默地伺候这些花草,看着花开花落,自然多了一分情感,有了一分成就感,这些盆花俨然成为他的心爱之物。现在突然一下子变得全没了,难免产生惆怅失落的感觉。读懂了老人的心思,也就好办了,我们于是又从伯母那里搬回两盆老爸喜爱的君子兰,此时,老爸脸上的“乌云”才渐渐散去,一切又回到了常态。如今,老爸毎天还会为他心爱的盆花浇水、施肥;一旦闲下来,就会端起茶杯,拿着报纸走向阳台,享受天然的日光浴。 老爸有一个用了整整三十年、且普普通的“三五”牌小座钟。多年来,日复一日的擦拭、上发条,座钟也忠实、准确的报告时间。早在前两年,座钟撂挑子不走了,老爸花了50元钱,请修钟师傅将座钟擦洗了一遍,座钟才又开始正常走动。可前两天,座钟又停摆了,老爸让我送到钟表店再擦洗一次。当我“奉命”将座钟送到钟表店,修钟表的师傅看了后,露出惊㤞的神情说:“这个小座钟己经不值得擦洗了”。我说:“师傅,还是麻烦你再擦洗一次吧。”修钟师傅看到我态度很诚恳,只好勉强地说:“那好吧,你付60元,一个星期后再来。”我很庆幸完成了老爸交给的一项任务,座钟虽然不值钱,可它必竟是老爸钟爱的老物件。 尽量理解老人的习惯思维,努力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勤俭节约、勤俭持家应该是老一辈人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多年来,他们一直始终如一的遵循和坚守。老爸家的一个转椅,还是十多年前我送给他的。现在转椅下面一个轱辘的镙纹滑丝了,轱辘经常掉下来。为了安全起见,我特地去家具市场买了一张新座椅,准备将旧转椅扔了。老爸得知后,不仅批评我买椅子是浪费,而且把己放在门口,准备扔掉的转椅又搬回家。看到如此执拗的老爸,我选择了尊重老爸的意见,那张伤残的转椅,又有了继续呆在家里的“权力”。 尽量顺遂老人的生活习惯,努力使他们生活得开心、自在。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特别是老年人,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不会轻易的跟随我们的意志而改变。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婉言相劝,顺势利导,顺其自然。老爸多年来一直有熬夜的习惯,每到夜晚,似乎是他精力最旺盛的时候,通常坐在电视机前,能看到下半夜1~2点钟。老妈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的作息规律,每到晩上,她就会坐在沙发上,陪着老爸一边看电视,一边打瞌睡,直到和衣睡在沙发上,老爸为她盖好被子,继续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到了十一点多钟,便把老妈安排上床休息,而他回来后,还要将电视节目看完才上床休息。看到这种充满和谐而又十分协调的画面,我还能说什么呢?!如果要说,只能劝他们别太迟、别受凉、多保重。 老妈平日里爰热闹、爱出去逛街,近年来,因腿脚不便,不易走远路。因而,常在家唉声叹气,抱怨“闷死了”。我的姐姐、妹妹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平时一有时间,就用轮椅,将老妈和伯母老姊妹俩一块推出去散散心。我偶尔也会参与其中,推着她们逛街,看到她们心满意足的样子和开心快乐的笑容,我自然也就乐在其中了。 尽量多和老人进行语言交流,以满足他们对精神陪伴的需求。我体会到:老人们在与子女生活的日子里,不仅仅需要饮食起居的照顾、物质生活的关心,而更多、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多和父母唠唠嗑、拉拉家常,不失为精神陪伴的好方法。这里流淌的不仅仅是浓浓的亲情,还会洋溢着父母对过往岁月的眷恋和自豪。老爸九十岁生日后,他的徒弟们和老同事们,隔三差五的相约宴请老爸老妈。每每谈及,平日里一向沉默寡言的老爸,居然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起与同事、徒弟们相处的凡事种种,讲到高兴处,竟开心的大笑起来,言谈之中,老爸的幸福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陪伴父母的这些日子里,我也同时感受到了父母的拳拳爱心。尽管我们己步入了老年行列,但在耄耋之年的父母眼中,我们仍然是长不大的孩子,我们还需要他们的呵护和疼爱。这不,老妈经常挪动着迈不开的脚步,佝偻着己直不起来的腰杆,颤颤巍巍的双手上,会捧着一根香蕉或是一个苹果,送到我面前,硬是要看着我吃下肚,方才肯离去。 这就是普天下父母的仁爱之心,慈爱之情。唐代诗人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即便如此,我也愿用涌泉之力,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