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沙龙
了不起,宝应人
2020-7-8 18:2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60| 评论: 0|原作者: 刘金城 |来自: 扬州日报区域新闻
了不起,宝应人 ———论说宝应人 刘金城
写了《宝应文化之最》,我想应该写一写宝应人了。有人说,孔子发现了人。谁又能说发现了宝应人?我不敢,我只能说,我追寻它有二十年了,这二十年的追寻,使我对宝应人产生了这么一个印象,它是一个英雄的名字,是一个大写的人。 “宝应人”这个概念,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在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变迁,直到明清才得到稳定。 宝应人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 根据射阳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犁看来,最早的宝应人应该是浙江良渚人。因为石犁是良渚集团发明的,良渚人岀现于此,这是良渚集团远征山东失败后流落在苏北的一些部落。 商周时期,中国的东方称东夷。我们在淮河一带,又称淮夷,据洪迈说,淮地一带是少数民族群舒居住的地方。由此看来,宝应人的族源是群舒。 商周时期,宝应人岀现了第一次大换血。 淮夷因参与殷商武庚起兵反周,周公东征及其继续受到伯禽和周康王的打击,宝应人被迫南迁。 殷人走了,周人来了,他们来自西北与中原。 唐朝,我现在所能知道的一个宝应人,是崔程。崔程,出自清河崔氏,世居宝应,为扬州院官。清河崔氏,为北方士族之首,乃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崔程同宗,均出自清河崔氏。北魏时崔浩(官至司徒)于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以修史暴露“国恶”的罪名被灭族。有崔氏逃出,定居宝应,至唐乃有崔程。 宋朝,有数万移民进入宝应。嘉定年间,山东忠义军因饥荒而造反,原宝应知县,时为淮东提刑贾涉奏请将韩侘冑在宝应的封田五十九顷,拨充忠义人耕种。因此,宋时的宝应人有数万人是山东人。 元末明初,宝应人岀现了第二次大换血。 由于元末战争与明初朱元璋赶散的关系,宝应人向北逃亡邳州,刘宝楠邑中怀古诗曰:“多恐流民归未得,北风吹泪望邳州”;又据刘中柱《宝应名胜记略》:“城中只留下十姓,后来的宝应人都是苏州人”。明清两朝的宝应人,与以往不同,他们是被宝应同化了的苏州人。 这次“大换血”对宝应意义十分重大,换来了朱刘乔王四大家族,换来了孔子、宋“二程”及范仲淹的后裔,一句话,换来了浓厚的苏州人的文化基因,这也是造成宝应明清二朝文化辉煌的极其重要的因素。这也为宝应文化有了一个界定,以往以外来文化为主,明清则以自身创造的文化为主,在文化上有一个大的变局。 宝应人以人品与人才而闻名于世。 就人品而言,汉代出现了“三国第一义士”臧洪,他为中国创造了“第一义”,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中国儒将典型,王粲为之立传。臧洪与孔融是东汉最受敬仰的人,陈普有诗曰:“汉士当时惟北海,一朝清史见臧洪”。明清出现有大贤乔可聘、刘永澄,他们以君子之学、豪杰之学闻名于东林,刘永澄更被喻为屈原,刘师培为之立传。圣贤,是儒家最高人格,高于君子,是理想中人物,在宝应人物中,被称为大贤的,尚有刘台拱,居“扬州四美”之首。陶徵入千年难遇《高士传》,能入高士传的古代人只有二百三十九人,宝应的陶徴就是一人。奇节之士多达十余人。道统中断于清,唯有宝应贞守二百几十年。乡风、家风极为淳正,宝应无贪官、无豪门大宅。宝应朱氏为江淮文献巨族,有“为官十五世,清亷五百載”清誉;宝应刘氏为十七世名儒之家,为全国儒学之家之典型。 就人才而言,有五十六人入《江苏明清文人年表》,居江苏首位;有七十四人入《淮海英灵集》,居淮海首位,这就是宝应明清人才喷涌的文化现象。 宝应不仅人才多,而且高精尖,令人震憾。 宝应学术有四巨子(唐文治):王懋竑、朱泽沄、成孺与刘岳云。 “巨子”一词,出于墨家,领袖之谓也,墨子就是墨家的巨子。 宝应文化有八大家:外交家臧旻;文学家陈琳,军事家王敬则;孟子学家刘永澄;书画家陶成;经学家刘宝楠;数学家张肱;表演艺术家高朗亭。 这八大家,在全国都有一定代表性,军事家王敬则、数学家张肱、经学家刘宝楠在世界上也有知名度。 宝应有三学派:金陵六朝派、宝应学派与端临学派。这里要说一下端临学派,它出自于《儒家学派资料汇编》,扬州学派都无此殊荣。在兴、高、宝三县中,兴化、高邮无学派。一邑拥有三学派,通观全国,唯有宝应。 宝应有三大集成巨著:王懋竑《朱子年谱》,集朱子研究之大成,代表清理学最高成就,国学必读书;刘宝楠《论语正义》,集论语研究之大成,代表清经学最高成就,国学必读书;刘岳云《格物中法》,集中国科技研究之大成,代表清实学最高成就,它是中国第一部科学史,亦是中国第一部用中西结合研究中国科技的著作。 宝应有六人入《辞海》,他们是:臧旻、臧洪、陈琳、王敬则、刘宝楠与高朗亭,位列全国前茅。有四人写入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他们是臧旻、陈琳、陈矫与陈骞,这也是宝应人的一绝。宝应有七大英烈,东汉臧洪与陈容,明丁效恭,杨国柱与杨振,清成肇麟与周实,其中丁效恭、杨国柱、杨振、成肇麟是民族英雄。臧陈二烈士,刘宝楠称:汉四百年,真正为汉死难的,唯有此二人。成肇麟为国死难,得光绪帝三次封赠。周实,同盟会会员,宝应曹甸人。他殉难准安,孙中山赠以挽联,曰:“喋血于孔子庙中,吾道将衰,周公不梦;阴灵维淮安城上,穷途痛哭,阮籍奚归?”杀害周实案,为民国第一案,也是中国司法第一案。 宝应的学术文化,独步学林,无可伦比。它崇高,它深邃,孔子学与朱子学最辉煌。宝应的四张王牌:四巨子、八大家、三学派、三大集成,塑造了宝应文化的品牌——学术之都。 宝应的文化,值得称道的还有一种特殊的文化——官文化。宝应有“三大司”,曹魏大司徒陈矫,晋大司马陈骞,南齐大司空王敬则,他们都是位極人臣,历史的杠鼎人物。一邑三大司俱全,唯有宝应。到了清代宝应又岀了一个官居高位的吏部尚书朱士彦。三大司,一吏部,宝应的官高位,也全了。在贪墨最盛的明清两朝,宝应无贪官,可以说是全国唯一的一块净土。 宝应人在文化上取得这样辉煌而显赫的成就固然主要是有深厚的文化基因,但另一个决定性因素也不容忽视,这就是火与水的冶煉。宝应是一个古战场,历史上宝应经历了五次洗劫,这便是三国时曹操淮南移民,隋时杜伏威屠城,五代十国混战,南宋忠义军叛乱,明嘉靖倭寇入侵。四次建城——汉城、唐城、宋城、明清城。宝应又是一天然大水库,黄河夺淮后,顶上有一悬湖——洪泽湖,十年九涝,洪水泛滥时,宝应是最先最独的受害者。为了救里下河,第一方案,便是牺牲宝应。宝应人既要战火魔,又要降水妖,水与火踌就了宝应人崇高雄大的人格。 宝应人文的精神:铁骨铮铮之力,坚韧不拔之心。 刘师培赞宝应人品:勤于务本。 王世贞赞宝应人才:文采风流。 最后,向大家讲一个宝应人的故事。 据宝应学者陈铁凡说:我第一次见到胡适之先生,他得知我是宝应人,立刻竖起大拇指,你们宝应的王懋竑,真是了不起!他的《朱子年谱》为不朽之作! 胡适竖起大拇指,赞扬宝应人。是的,宝应人了不起。但当我说我是宝应人时,我既感到有愧,又感到无尚的光荣。它给我以自信,给我以力量。没有什么奇迹不可创造的,因为我是宝应人。
|